杨家庄农会大院。
陈世俊带着五个孩童从报社走出,要进入马车。
和张继元一同回去洛阳。
“这五个孩童是?”张继元已经猜出来,但不敢相信。
这些孩童梳洗干净,穿着粗布短棉衫,虽不是什么好布料,但暖和整洁,根本看不出是洛阳城外那些小乞丐。
他看到小乞丐扶着车栏的指甲被修剪过,眉头一皱,若有所思,盯着越来越远的杨家庄沉默不语。
“周会长,我也要回嵩县赴任,谢你这两天款待,多有打扰。”
周怀民拱手:“朝廷和农会虽战,但百姓无辜,可怜我汉家子民,若有任何需要,只管来信。”
王启源欣慰一笑,上了马车:“告辞。”
贼区路好,他一大早出发,顺着保家路一路向南,又从桂花庙入登封界,一路至丁香集。
丁香集商铺林立。
丁香客店、孟家油坊、李记布行、草束帚茶馆、张戴花洗面药铺、回春堂、澄心堂、陆记会馆、乔记会馆、曹记商行、保民货运行、杨记杂货店等各铺面门匾。
新盖的房舍皆为红砖,沿着大路一路修盖,远处田野间有烟囱竖起。
扛着木架的货郎,摇动着拨浪鼓,吸引孩童围观跟随。
路边摊贩也是挑着布幌子迎风飘荡,老叟、村妇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。
“老爷,那边有早市摊,咱吃点再走吧。”家仆随从道。
街角有大柳树,树下有一早市摊,一对老夫妇在忙活。
“老丈,五碗豆腐汤、油饼、糕饼各要两斤。”
王启源笑骂:“你吃得完吗?”
“这里食摊多,烟火香气勾得俺们肚子都饿,吃不完咱路上吃。”家仆讨笑。
王启源坐在小木桌前,边吃边四处瞧看,赞道:“百姓安业,人人思定,老丈,眼下已是青黄不接,你家里存的米面竟还能出摊售卖?”
老汉搓着面道:“客官是外乡人,本来咱们都是穷苦人家,往年到了这二月,就要掺着麦麸省着吃,不然就撑不到夏收就饿死。一家人只在地里打转,找不到个活计干。”
王启源问:“不能去打个短工?”
“穷苦人太多,需要短工的富贵老爷又有几个?哪里轮得着咱们。”
王启源点头,他现在懂了为什么周怀民一直和他强调创造就业机会。
一旁的老妇笑道:“现在好了,俺儿当了社兵,儿媳进入纺纱厂,刚发了一个月工食银,得了三两,到杨老爷家的杂货店买了米面,再不担心饿着肚子,这日子好的立竿见影。”
家仆低声道:“老爷,这些粮都是他从大户手里抢来的。”
王启源拍了他的头,暗骂:“这是贼区,小心说话。”又问:“你们在这里的摊贩,可有恶吏催税盘剥?”
“有些被付会长抓到矿里干活去了,别的也不敢,咱们还有农兵,谁敢欺负我们本地人?”
“付会长征你们的税吗?”
老汉停下手,捋起袖子,让王启源看:“瞧瞧,我年轻时被催税坐监,皮肉磨破,现在还有伤疤。后生我告诉你,俺农会只有厂、铺、行、店才收税,自己做点小买卖,一文钱都不收。你看那老黑头,他年轻时卖豆腐,这些年村民穷,豆腐都买不起,他也有十年没卖了。现在又操起老本行。”
王启源顺着老汉手指处看,从镇小巷里出来一个老汉,面色黝黑,一只胳膊,身边跟着一个俏姑娘,应是他女儿,长的反而白净,帮他推着板车。